第二百六十六章:所谓民以食为天-《苦境:我在德风古道那些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绿之晨内,距离燹王苏醒已经过去了数日,两人的交谈,却是仍未结束。

    “前辈,你这……”是疯了吗?

    燹王嘴角抽搐,终究没有将后话半句说出口。

    将最基础的合作与盟约拿下后,两人谈论的内容便开阔了很多,当然,与农业相关的内容占比非常高。

    从北境特有的作物改良,引申到整个苦境的作物改良,甚至,蔺重阳还提出一些,关于新作物研发的点子。

    好不容易见到一个专业人士,还是已经被绑上战车,并且欠了他一大笔账的专业人士。

    蔺重阳怎么可能会放过他?

    相较于连最基础的自给自足,都无法做到的北境百姓,中原百姓的生活质量则要高出不少,起码岁晏有余粮是可以做到的。

    有余粮便能换钱,然后送家中子女去读书。

    因为有先天人进行外部干涉,洪灾旱灾之流刚有苗头,便会被解决,整体来说,可以说一句风调雨顺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经过不断的发展,谁家没几箱藏书?

    在儒门大兴的时代,书价又不贵,普通百姓也买得起,控股整个苦境出版社的某位主事,可不是那种喜欢愚民之人。

    故而,除非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山中,从不对外接触,没有跟上时代车轮前进的部族,不然,如今的中原,几乎找不到没有读过书的百姓。

    不过这并不代表,中原方面便不存在问题。

    相较于四大武林与异境而言,中原自是非常的繁荣,但在蔺重阳眼中,哪怕很多东西如今都不能拿出来,但中原的发展也不能陷入停滞。

   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作物改良,对北境的作用极大,对中原同样。

    若一亩地的粮食产量上升,那么百姓的余粮便会增多,能够攒下的钱也会因此增多,进而潜移默化的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,原本家中子女只能去读书,长此以往,甚至可以去学武。

    百姓有稳定的生活环境,能吃饱,能穿暖,有书读,可以练武。

    除去一些个人方面,诸如天赋与才情等主观因素外,所有人,都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。

    这,是阳谋。
    第(2/3)页